2007年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结合全国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情况调研工作,专门组织开展了地勘行业问卷调查活动。问卷对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征求了行业内部干部职工的看法,目的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地勘单位改革进展情况,了解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现状和基层地勘单位的基本生存状态。
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地勘单位发展现状和思路、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商业性地质工作发展等方面。问卷调查范围包括云南、广西、江苏、浙江、内蒙古、新疆、安徽7个省(自治区)的基层地勘队伍(部分省对局机关和国土资源厅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939份。
一、调查问卷统计
1.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被调查对象所在工作单位。包括地勘局机关、地质队或队所属企业或其他情况。其中,队职工占被调查对象的比例为60%;局机关职工占被调查者的比例为20%;局或队所属的企业职工比例为15%。绝大部分被调查者来自基层地勘单位。如图54所示。
(2)被调查者中,男职工680人,占74%;女职工242人,占26%。如图55所示
(3)职务或职称层次。被调查者中基层管理人员占35%,技术人员占34%,处级领导占20%,局级领导占3%。如图56所示。
管理人员占被调查对象57%(包括局级领导干部和处级领导干部),作为地勘单位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和国家政策的执行者,他们掌握行业发展与改革的基本情况,对地勘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情况非常熟悉。
图54 问卷调查对象构成基本情况(单位性质)
图55 问卷调查对象构成基本情况(性别)
图56 问卷调查对象构成基本情况(行政职务、技术职称)
(4)年龄构成。被调查对象中年龄在30~50岁的,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近67%,大于50岁的占20%,小于30岁的占13%。如图57所示。
30~50岁职工占有较大比例,30岁以下的年轻人较少,反映了地勘单位人员结构有老龄化的趋势,人员断档现象比较严重。
图57 问卷调查对象构成基本情况(年龄结构)
2.所在单位的性质
大部分被调查者所在单位的属性为事业单位,这与目前大部分地勘单位属于事业性质的现实情况是一致的。如图58所示。
图58所示 问卷调查对象所在单位的性质
3.关于事业单位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66%的被调查者认为事业单位的优越性体现在工作稳定,43%的被调查者认为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好,只有极少部分的人认为事业单位的工资高、社会地位高。如图59所示。
4.关于事业体制对地勘单位发展的制约主要表现
48%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在于事业体制在收入分配上不灵活,难以调动地勘单位职工的积极性,39%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是经营决策自主权受限制。如图60所示。
5.地勘单位作为企业的优越性
69%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的优势在于经营机制灵活,效率高;21%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21%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利于加强商业性地质工作。如图61所示。
图59 问卷调查对象对事业单位优越性的认识
图60 问卷调查对象对事业体制对地勘单位发展制约的认识
6.对地勘单位企业化可行性的认识
3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地勘单位实行企业化,为时尚早,因为条件还不完全具备,需要逐步总结经验,改革探索,难以一步到位;31%的被调查者认为地勘单位企业化是可行的,通过企业化的改革,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实现自身价值;认为完全不可行的占22%。如图62所示。
图61 问卷调查对象对地勘企业优越性的认识
图62 问卷调查对象对地勘单位企业化的认识
7.对地勘单位改革模式的认识
71%的被调查者希望继续保留事业单位的牌子,内部实行企业化经营,既有地勘事业费来解除后顾之忧,又希望能进入市场搞创收。以局为单元组建企业集团的比例占18%,以队伍基础转为企业的比例占11%。如图63所示。
图63 问卷调查对象对地勘单位改革模式的认识
8.对地勘单位转企的顾虑
52%的被调查者认为转企后退休待遇及社会保障与事业单位差距太大;30%的被调查者认为转企后没有了地勘事业费,将难以生存;28%的被调查者不愿意放弃事业身份及附加的各种待遇;21%的被调查者对转企后的发展没有信心。如图64所示。
9.对当前地勘单位转企主要难点的认识
63%的被调查者认为历史遗留问题是主要难点,主要表现在地勘单位职工住房补贴欠账问题、离退休人员的养老统筹问题等方面;57%的被调查者认为地勘单位转企后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企业难以生存;24%的被调查者认为地勘单位转企后,执行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解决不了所有人员的就业问题;21%的被调查者认为资本金不足,企业正常运转困难;16%的被调查者认为财政等管理体制及政策上对转企有障碍。如图65所示。
10.对2000年以来本单位经济情况的评价
近几年来地勘单位积极进取,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职工待遇、工资较前些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54%的被调查者选择越来越好,这说明了经过多年的努力,地勘单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改革和发展成果得到了广大职工的认可,36%的被调查者认为处于一般的状态,只有3%的被调查者反映越来越差。如图66所示。
图64 问卷调查对象对地勘单位转企的最大顾虑
图65 问卷调查对象对地勘单位转企主要难点的认识
图66 问卷调查对象对2000年以来本单位经济情况的评价
11.当前地勘单位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5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国家政策的支持,说明国家有力的宏观调控和优惠的扶持政策给地勘单位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4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矿业市场火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持续走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瓶颈问题,这促进了社会地勘投资不断增长,也是地勘单位这些年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另外,当前地方政府对地勘单位的支持,地勘单位自身不断完善体制,实行企业化的经营管理制度也是单位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如图67所示。
图67 问卷调查对象认为地勘单位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2.所在单位目前承担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单位自筹及开发项目占40%,承担社会委托的项目占39%,国家下达地勘项目占27%,单位自筹及开发项目和承担社会委托项目的所占比例超过国家下达地勘项目。如图68所示。
图68 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本单位目前承担的主要工作
13.如果转企后,在一定时期内是否继续保留事业单位的各项保障体系
该问题是对一项地勘单位改革措施的探讨,64%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接受转企后,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保留事业单位的各项保障体系;有16%的被调查者认为不能接受,希望继续保留事业单位的保障体系。如图69所示。
图69 问卷调查对象对一定时期内继续保留事业单位的各项保障体系的态度
14.对近几年地勘经济发展较快的良好形势的看法
有30%的被调查者认为能够持续下去,这几年地勘单位的快速发展确实使职工增强了信心。但是,地质勘查行业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发展态势较大程度上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矿业市场形势的影响,使职工感觉到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有49%的人担心近几年地勘经济较快发展只是暂时的繁荣。如图70所示。
图70 问卷调查对象对近几年地勘经济较快发展的良好形势的看法
15.如何才能调动地质技术人员及野外一线人员的积极性
地勘单位普遍实行企业化的经营管理,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作为地勘队伍中主要的创收人员,技术人员和野外工作人员理应获得相对较高的回报,以体现其智力投入的价值,有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打破现行事业工资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主要按贡献分配;野外地质工作非常辛苦,但长期以来野外津贴、补贴较低,难以调动野外地质工作者的积极性,有29%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增加野外津贴和补贴。如图71所示。
16.愿意选择哪种地勘单位
46%的被调查者选择地调院,主要因为省级地调院人员精干、装备精良、相对稳定,能争取到较多的国家和省级项目;有36%的被调查者选择去勘查开发及多种经营企业,认为能够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只有18%的人选择传统的地质队。如图72所示。
17.关于国家出台的地勘改革相关政策执行情况
41%的被调查者认为改革相关政策基本到位,34%的被调查者认为改革相关政策不到位,认为全部到位的只占1%。国家出台的地勘改革相关政策主要由各省人民政府组织和具体落实,各省由于实际情况不一样,政策落实情况也有较大差异。如图73所示。
18.关于本单位的地质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是否紧密
认为比较紧密和非常紧密的人占到被调查者的74%,说明地勘单位属地化后,大多数加强了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如图74所示。
图71 问卷调查对象对如何才能调动地质技术人员及野外一线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看法
图72 问卷调查对象对地勘单位的选择
19.关于商业性地质工作发展前景如何
36%的被调查者认为商业性地质存在着市场发育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形势不容乐观;认为前景广阔的有22%;17%的被调查者认为很难说。这说明做好商业性地质工作还需进一步理顺体制、健全机制、营造环境、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发展。如图75所示。
图73 问卷调查对象对国家出台的地勘改革相关政策执行情况的看法
图74 问卷调查对象对本单位地质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是否紧密的评价
图75 问卷调查对象对商业性地质工作发展前景的看法
20.对于自己收入水平的评价
66%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收入在当地属于中游水平;3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收入在当地属于较低水平行列;仅有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收入在当地属于上游水平。如图76所示。
图76 问卷调查对象对自己收入水平的评价
21.如何改善地勘单位的经济状况
地勘单位从事矿业开发,经营矿业权有自身的优势,53%的被调查者认为应通过经营矿业权及采取勘查开发一体化来增加收入。4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加大地勘费及财政项目的投入;在地勘行业不景气的一段时间,地勘单位纷纷进入其他行业谋求发展,主要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增加其他多种经营收入来改善经济状况。如图77所示。
图77 问卷调查对象对如何改善地勘单位经济状况的看法
22.如果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保留原有职工的事业身份及职级不变,地勘单位整体转企,是否可行?
57%的被调查者认为可行,这与第13题中64%的被调查者希望在一定时期保留事业体制的保障政策是一致的。如图78所示。
图78 问卷调查对象对保留原有职工的事业身份及职级不变,地勘单位整体转企的看法
23.关于全国地勘单位改革的组织领导
中央部门的统筹协调和战略上的指导对地勘行业发展的非常重要,61%被调查者认为应由中央部门统筹协调并制定相关政策;属地化后的地勘单位,应该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本省实际情况统一领导,39%的被调查者认为应由省级政府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改革政策。如图79所示。
图79 问卷调查对象对全国地勘单位改革组织领导模式的看法
24.关于省级地调院的归属
到底应该归属于国土资源厅还是省内某个地勘局或是省属独立事业单位,被调查者分布的频率差别不大,也就是说目前对此问题争议较大,还没有形成共识。如图80所示。
图80 问卷调查对象对省级地调院归属的看法
25.对本单位近几年整体发展的评价
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占58%,与第10题对单位2000年以来的经济发展情况评价中,选择“越来越好”所占的比例(为54%)非常接近;感觉一般的占36%,这与第10题对单位2000年以来的经济发展情况评价中,选择“感到一般”所占的比例一样;选择满意的比例为17%,说明地勘单位还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不满意的只占被调查者的6%,说明对近几年地勘单位确实得到了发展。如图81所示。
图81 问卷调查对象对本单位近几年整体发展的评价
26.对本单位下一步改革发展的看法
72%的被调查者认为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效率,说明地勘单位的大部分职工还是希望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实现单位的发展,提高效率,提高效益;也深刻的认识到地勘单位要适应新时期地质工作的特点,实现自身的生存发展,改变观念,不断深化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如图82所示。二、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图82 问卷调查对象对本单位下一步改革发展的看法
1.我国地勘经济取得长足进步,基层地质勘查队伍的基本生存状态得到改善,职工生活质量较前些年有所提高
通过调查发现,75%的干部职工对本单位近几年的发展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地勘单位在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努力,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紧紧抓住机遇,不断深化改革,稳步发展,使我国的地勘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大多数地勘单位均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多数地勘单位充分利用优惠政策,进行企业化的经营,获得相当的利润,弥补了事业费的不足,提高了职工的工资水平,70%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收入在当地属于中游以上水平。
2.依赖事业单位的性质,发展受到事业单位身份的限制,是地勘单位发展过程中难以解决的心理矛盾
事业单位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工作稳定(66%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保障好(43%的被调查者)。但是事业体制在收入分配上不灵活(48%的被调查者认为),难以调动地勘单位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的经营决策自主权受限制(39%的被调查者)。
行业管理部门多次强调地勘企业化改革的大方向是不会改变的。可以说采取事业单位的体制,企业的经营方式对于地勘单位来讲应该是改革过程中的过渡阶段,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强调事企分开,执行更加严格的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地勘单位的这种中间路线很难继续维持。如果坚持自己的事业单位身份,企业化的经营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也就谈不上有自身的经营决策自主权。
现阶段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仍然停留在单位内部的模拟企业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事业单位的性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72%的被调查者认为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效率,说明地勘单位的大部分职工还是希望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实现单位的发展,提高效率,提高效益;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地勘单位要适应新时期地质工作的特点,实现自身的生存发展,改变观念,不断深化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3.“地勘单位维持事业单位身份好、变成企业不好”既是现实问题,也是思想问题
调查中发现,地勘单位职工对转企后最担心的还是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待遇问题。52%的被调查者认为转企后退休待遇及社会保障与事业单位差距太大;28%的被调查者不愿意放弃事业身份及附加的各种待遇;3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地勘单位实行企业化,为时尚早;22%的被调查者认为完全不可行。放弃现有的事业单位身份,就等于放弃事业单位身份背后的各种待遇,我国现阶段企业的待遇和事业单位的待遇存在较大差距是现实存在的,加上对转企后单位的发展没有信心,自然对转企存在抵触情绪。在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与地勘工作相关的各级市场还为完全建立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地勘单位维持事业单位身份好、变成企业不好”的问题有是客观存在的,这不是能够很快解决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地勘单位部分职工没有真正认识到地勘单位改革对我国地质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持怀疑态度,甚至有抵触情绪。大多数地勘单位对国家还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要政策、讲扶持,缺乏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魄力和勇气。调查中发现,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国家应该加大地勘费及财政项目的投入以改变地勘单位的经济状况。如果单靠国家资金的注入,实际上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反而增强了地勘单位的依赖性。国家资金的投入要服从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地勘单位今后的发展,不能光依靠政策,要改变思维方式,立足于市场。
4.地勘单位如何形成主业,我国的地质勘查行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整个行业关心的问题
地质勘查业作为矿业的上游产业,带有服务行业的性质,受矿业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国家的矿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与我国地质勘查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查中发现57%的被调查者认为地勘单位转企后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企业难以生存。可以说如何培育地勘单位主业,实现地勘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现阶段强调要扩宽地质勘查业的服务领域,深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强调其资源基础、环境基础和工程基础三大职能,为实现地质勘查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地勘单位只有实现自身定位,找准突破口,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才能逐渐形成自身的主导产业,才能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5.如何看待地勘单位沉重的历史包袱是关系到行业的和谐发展、企业化改革顺利推进的重大问题
地勘单位的历史遗留问题直接导致了地勘单位负担沉重,经营资本不足。带着沉重包袱进入市场,企业是很难生存的。调查中发现,63%的被调查者认为历史遗留问题是主要难点。解决地勘单位的历史遗留问题是必须要付出的改革成本。
同时,我们也不能将难于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作为阻碍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的绊脚石,作为维护事业身份、阻碍企业化改革的挡箭牌。我们应该本着以人为的思想,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时刻将职工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本着自力更生的原则,积极与地方政府进行沟通,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为地勘单位下一步的企业化改革工作铺平道路。
三、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为了确保问卷的代表性和有效性,问卷采取随机形式发放,绝大部分被调查者来自基层地勘单位,普通职工占到被调查对象的60%,管理人员占被调查对象57%(包括局级领导干部和处级领导干部),问卷调查结果能够真实的反映我国基层地勘单位干部职工对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的真实看法。同时,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各个调研小组通过专题调研得出的结论相吻合,可以说问卷设计合理、分析结果能够反映一定的现实问题,分析结果能够为地勘行业管理部门更好的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决策支撑,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具有可靠性和实用性。
这是近年来首次面向基层地勘单位的干部职工针对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问题开展问卷调查工作,在问卷问题设计、问卷发放形式、分析成果的表达上还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同时,由于部分被调查者对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存在抵触情绪,回答问题时没有反应实际情况,对问卷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产生了一定影响。
篇一农家书屋运行情况调研报告
一、农家书屋的基本情况
县辖区内有5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余人。县是地地道道的山区小县,但幅员面积较宽,人居条件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落后,“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计划,我县从2007年开始书屋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坚决落实《办法》中选址规划、建设标准、出版物选配、书屋管理等方面要求,实施农家书屋工作建设,其中2007年建设了3个、2008年建设了15个、2009年、2010年建设了15个,2011年建设了22个,于2011年底完成了书屋建设工作,共有农家书屋55个,实现了书屋在境内的全覆盖。
近年来,因村屯撤并、退耕还林、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发展等因素导致农家书屋变化的情况。
因退耕还林、城镇化发展等因素导致农村常驻人口减少,多数中青年外出务工,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农家书屋借阅量减少。因灾后恢复重建导致书屋地址向灾后重建聚集点转移。
二、近三年来工作措施及创新成果
书屋建成后,我县按照《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中的书屋管理规定,一是统一由县图书馆培训书屋管理员,悬挂统一标牌,公开管理制度、借阅制度、书屋开放时间,建立健全了出版物借阅登记、财产管理、书屋意见薄等制度。二是建立了农家书屋考核机制,将书屋管理情况纳入对乡镇的年终考核中,制定出台了《县农家书屋考核办法》,规定了农家书屋考核方法及标准。三是严格执行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要求,每年根据村民的阅读需要,广泛征集意见,在《推荐目录》中选取制定出多套出版物补充更新目录,确保所补充更新出版物的实用性。四是依托农家书屋平台,长效开展全民读书活动,推动农民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学政策、学知识、学技能,为广大群众的学习提供方便,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知识保障。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篇二农家书屋运行情况调研报告
有效建议想方设法让书屋“活”起来
●探索把书屋建设与其他经营活动结合开展,使书屋既能阅读又能消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加。
●致富信息、农业知识、娱乐休闲、法律知识、教育卫生知识分别位居农民读者最需要信息的前五位。
●用5年~10年的时间,为每个书屋配备1名管理人员,选聘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做农家书屋图书文献的管理者。
加大政府扶持,引入多元支持,强化造血功能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建议各级政府参照建设初期的资金配套模式,对已经建好的书屋,以年度为单位,持续性地拨付后期的办公经费、管理经费、管理人员薪酬、资料更新经费等。
引入社会多元支持。各级政府、相关组织应积极倡导个人、企业出资,公益捐助,同时应完善赞助模式,可采取书屋冠名、投放广告等方式,引导企业投资赞助。这一模式对农药、化肥、家电、太阳能等企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具备较强的可行性。
强化书屋造血功能。河南省有的省辖市已经探索把书屋建设与其他经营活动结合开展,使书屋既能阅读又能消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加,值得关注。
合理选择处所,打造数字书屋,实现资源整合
合理选择书屋处所。经过调查认为,把农家书屋设置在当地学校这种模式比较科学。一是因为学生是农家书屋的主要读者群,同时通过学生向家长介绍图书,能够调动农民读书的积极性;二是因为教师素质相对较高,书屋开放时间相对有保证。
书邮结合整合资源。农家书屋和村邮站的结合,将带来三大利好:一是已经建成的农家书屋为村邮站的设立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在场地、人员和业务上实现资源整合,提升服务能力;二是互动效果明显,聚集了人气;三是村邮站的建设保障了农家书屋报刊的配送。
引进交流机制,保证资料更新,合理配置图书
了解读者需求,科学配置图书。课题组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系统分析,发现致富信息、农业知识、娱乐休闲、法律知识、教育卫生知识分别位居农民读者最需要信息的前五位。有关部门在以后的出版物配送工作中应加以参考。
结合实际,关注未来,不断完善出版物结构。一要选择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特色的书籍;二要强化儿童读物的质与量;三是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配备电脑,以让农民朋友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
建立社会捐助平台,为农家书屋提供资源保障。很多城市家庭都会有一些富余的图书。如果能够把这些资源汇集起来,数量极其可观。此外,不少学校、出版社、报社等,都会有大量的书报资料,如能及时捐助,善莫大焉。
实现图书流转互换,促进资源共享共建。各书屋可根据其他书屋拥有的图书,结合本村图书需求,与其他村进行借阅流转,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图书品种单一的缺陷。
合理选配人员,加大培训力度,规范借阅制度
建设稳定的专业管理人员队伍。可以考虑用5年~10年的时间,为每个书屋配备1名管理人员,选聘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做农家书屋图书文献的管理者。
制定管理规程和明确的操作细则。管理细则必须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明确并强化书屋开放时间。如农闲时节可延长开放时间,农忙时节可改为晚上开放。
提高管理员素质,持证上岗。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书屋管理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对具备基本知识的管理员颁发证书,持证上岗。
建立书屋监督评价机制。定期或不定期与基层管理部门、出版发行单位和农民朋友座谈研讨,对书屋的建设、运行和发展进行监督和评价,找出规律性的问题,制定改进完善策略。
加大宣传力度,培养阅读习惯,有效组织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吸引群众走进书屋。可在农闲时节和节假日举办一些受农民群众欢迎的小型文体活动,邀请农业、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专家进行农业技术、养生保健、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知识讲座,提高农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等,吸引群众到农家书屋来。
树立典型,让事实说服农民利用书屋。可通过对成功运用书本知识走上致富道路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宣传报道,让农民亲眼看到农家书屋带来的好处。
找准“高端”读者,形成示范效应。大部分农民目前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业余时间以看电视为主,棋牌娱乐和交友聊天也占很大比例。种养能手、中小学师生、企业家或乡村干部等,属于农村的“高端”读者,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可以在当地形成较好的示范效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与下方留言删除。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1727058@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