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姜氏的起源和自己村名的来历(姜氏起源地)

 2024-03-28  阅读 453  评论 0

摘要:一直就觉得“姜牛”这个村名怪怪的,曾经问过大人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遗憾的是没有人能给出我准确答案。于是我终于决定亲自查一查,弄清原委。 说起“姜牛”的来历,还需要从姜氏起源说起。 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姜水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的姓氏之一。当然随着

关于我姜氏的起源和自己村名的来历


一直就觉得“姜牛”这个村名怪怪的,曾经问过大人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遗憾的是没有人能给出我准确答案。

于是我终于决定亲自查一查,弄清原委。

说起“姜牛”的来历,还需要从姜氏起源说起。

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姜水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的姓氏之一。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姜氏一族已经迁徙分布到各个地区。还涌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人物姜子牙、齐桓公姜小白、三国名将姜维、著名词人姜夔等。

经考证,从姜尚起到如今,历史上共有102个氏都是从姜姓繁衍而来。如果自炎帝算起的话,姜姓的分支姓氏则达到247个,广泛分布于中、朝、韩、菲、泰和印尼等国。

这里我只说属于自己的那一分支。

祖上是从山东昌邑迁到高密县,一提到高密很自然的想到了莫言的《红高粱》,想不到咱还能跟名人套套近乎。

祖上姜远公定居高密县林子庄,有三子。姜有才公一支落户到山东省沾化县姜家庄,姜有贵公一支落户山东省庆云县姜家屯,姜有德公一支落户到盐山县苏基镇姜家庄(今属海兴县),为海兴姜氏之一世。

后来有姜氏祖先从海兴县的姜家庄搬到马牛牛留寺附近,借此冠以姓氏取名姜牛留,后简称姜牛。

说起牛留寺,有必要说一说“马牛”。

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元年(1161年)定都,下诏罢兵。金兵辎重车队行到该地时,诏书到,令其车和牛及所载物资,馈送乡人,并建牛留寺以示纪念。

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马氏奉诏由永乐府滦州迁此占产立庄。便借牛留寺冠以姓氏,取村名马牛留,后简称马牛。

后至姜氏八世祖由本县姜牛移居李红庙(明永乐元年1404年李氏迁此立庄,村东有一座白衣庙,呈红色,借此冠以姓氏取名李红庙)。后来姜氏人丁不旺,村名改称为姜红庙。

由此看来,至少姜红庙、姜牛,姜家庄同属一支。

这只是我对姜氏自己这一支的了解,如果有出入欢迎指正。

百侯镇的历史

文/韩春林

清朝咸丰年以前,到现在,时间也就是一百六七十年吧,咱们华北有两个内陆湖,北边的就是白洋淀,南边的呢,是有名的小南海,也叫大陆泽又叫宁晋泊。

诗人墨客把这两大湖称作华北两大明珠。白洋淀现在是国家水乡 旅游 区,宁晋泊已经水断湖干,仅剩地名了。

二百年以前,宁晋泊地处九河下梢,上通邯郸等地,下由滏阳河直达天津塘沽入海。一到夏季,湖内芦苇荡漾,荷花盛开,舟船漫驰,游客如潮,好一派怡人景象,就连明朝皇帝万历的母亲李艳妃也被引来赏荷戏水。

滏阳河中运盐货船来来往往。靠宁晋泊北岸横跨滏阳河岸的白木村,是百里内外闻名的水旱码头繁华重镇。真定、槁城、获鹿、无极、元氏、赞皇、栾城、赵州、井陉、平山、灵寿、柏乡、高邑等县民用食盐都由塘沽装船后,顺滏阳河南行到白木村卸载,然后再由旱路分运各地。

村东有一座十七县盐业商行共同建造的河神庙,这河神庙别提多气派啦,南北二百多米,东西也有百八十米,庙门座东朝西,门口有一对一人多高的大石头狮子,威武雄健,栩栩如生;一边还有一棵大杨树,石头门台二三十磴。

进庙门,迎门有棵大杨树,粗得五六个人抱不过来。多高呢,据说在十八里以外的侯口村都能看到它的树尖。

院子南半截是戏楼,戏台座南朝北,台下有东、西厢房,那时不是男女授受不亲嘛,看戏时男的在中间,女的在两厢,谁也不碍谁的事,千儿八百人看戏不挤也不晃,既宽敞又规矩有秩序。

北半截呢,由三座大殿组成,这三座大殿比不了北京皇宫里的三大殿,但是,庙台老高老高,雕工细做的石头栏杆一层又一层,红窗蓝墙绿瓦,四周环廊,庙顶飞檐翘角,脊顶装有铁杈子张嘴兽,既壮观又威严,百八十里以内是没有比得了的。

中间大殿供奉的是河神,这河神和别的神像不一样,羊头人身子,面目威严又带有慈祥,人们都尊称他为羊爷。据说这位羊爷主宰滏阳河的一切事务,既忠于职守又能上通天庭,本事可大啦。

以前白木村四周全是沙土地,风一刮,伸手不见五指,一年到头收不了多少粮。一次,看庙的主持上香对羊爷祈祷:“白木人们侍奉你多年,他们太苦了,你给大伙办点儿好事吧。”

第二年,羊爷如实向上禀报讨了份圣旨,让滏阳河从上游带来胶泥浑水,从河神庙附近决口向村东村南涌过去,大水过之后,地里厚厚地覆盖了一层肥沃的胶泥土,从此地里庄稼绿油油的,风沙再也不见啦。

还有一年,这位羊爷奉上天旨意去降灾水淹滏阳河下游的束鹿县,在滏阳河中羊爷走到哪儿,一丈多深的水就跟到哪儿。到束鹿境内后羊爷走得快了一点儿,水一时没跟上,一位拿扁担过河的楞小伙子一看大水前边走着一只大白羊,上前一扁担正打在羊爷的腰上,只听“唰”地一声,水立刻就撤退啦。

羊爷这次没完成任务,愤愤地说:

“束鹿人生得刁.

一扁担打断我羊爷的腰,

叫我怎么把旨缴?

唉!回到白木去养腰,

明年再把束鹿漂!”

第二年夏天一到,羊爷立即调集虾兵蟹将保驾助威,浪头一掀好几丈,连泥带水哗哗哗地向束鹿涌去,把束鹿淹得连城墙都看不见了。大水过后,城内被泥淤平了房顶,没办法,束鹿只得向南迁移三十多里重建县城,叫束鹿新城;把原来的束鹿城叫束鹿旧城。

有一年,河神庙里打醮做好晌,邀请帖子发出去的不少。到时候,会首和伙房按计划略有富余准备了斋饭,没想到已经开席了,路远的香客还在一批一批地来,比原来计划多多啦。

会首到伙房一看,锅里剩下没几碗饭,笼里没几个馒头了,可是院里没吃饭的善男信女还多的是呢。再另准备已经来不及了,这时,会首机灵一动,立即带领伙房全体人员在锅台前一起跪下号佛祷告。忽听“咔”的一声,房顶掉下一块大砖,正好掉在锅里,把锅底砸了个大窟窿。下面的火苗看得清清楚楚,可是锅里的饭一滴也没往下漏。会首心领神会,高声喊道:“继续开席!”

随后开了一桌又一桌,开了一席又一席,会首在院内虽说忙前忙后不停地招呼客人,心里却老担心着伙房,恐怕饭菜供不应求。

所有的来客都快吃好啦,会首到伙房一看,锅里还是那几碗饭,笼里还是那几个馒头,心里一惊奇一高兴,嘴里“啊”了一声。随着这一声喊,伙夫在锅里用勺这么一舀,你猜怎么样?一勺下去,锅里的饭干干净净全完啦。

白木河神庙一九四三年让日本人在大营上村修炮楼时给拆掉了,现在只剩一片高土堆遗址。村东村南的土地确实要比其它地方肥沃多了,是不是羊爷办的好事,不知道。束鹿县有旧城和新城确实是真的。

二零零七年七月十六日

(根据韩云中生前口述整理改编)

百侯旧称“白堠”,民国以后改为百侯,取“多出人才”之意。

百侯镇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东部,是距县城最近的一个镇,仅11公里,省道茶上线贯穿其中。

全镇总面积94.2平方公里,有山地7038公顷,耕地面积785公顷。

下辖14个行政村(分别为:侯南村、侯北村、新乐村、曹鲇村、软桥村、旧寨里村、帽山村、曲滩村、横乾村、东山村、南山村、苏姑坪村、武塘村、白罗村),285 个村民小组,人口30290人(2008年统计数据),非农业人口3596人(2008年统计数据)(2008年统计数据)。

百侯镇是“华侨之乡”。

据统计,全镇海外乡亲和港澳台同胞有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北美、澳洲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而镇内“三胞”亲属就达1.4万多人,占全镇人口的40%以上。

百侯镇是“干部之乡”。

百侯籍的人才遍布全国各省及世界各地,尤以教育界、政界、商界更为突出。

杨兰史、杨应彬、刘兆伦、肖月华、杨永松、杨英耀、肖如川等均为百侯人。

百侯镇民风淳朴、风景优美,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

古往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诗书世家”、“一腹三翰院、一同怀四魁”的典故流传九州。

有“侯山十二景”、“马寺晨钟”、“古榕阴下”、“西岩朝翠”、“东廓晚霞”等景点,素有“文化之乡”。

2010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定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目前梅州市四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百侯”地名考

百侯古称“白侯”,其名最早可见于蔡仙人古圳之摩崖石刻“余甲申年四十有二,因开凿此圳,谬言四句:白侯洞里号神仙,一带江山几百年。

……下署:开禧元年乙丑仲春,开山钱公超记”。

刻石人钱公超生于甲申年即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立石时42岁。

即开禧元年(1205年),“洞”为南宋时期居民组织。

明永乐元年(1403),皇帝朱棣令解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其《湖·潮州府总图》载“白侯”为潮州府所辖。

另,2007年3月,笔者几人亲到软桥村张田坑考古,发现一明万历丁亥年(1587)的古墓,该墓用糯米灰捣制而成,总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规模宏大结构坚固。

墓碑为花岗岩石,高1.2米,碑正上方刻“白侯”两字。

据《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所载:白侯为姓氏。

出自芈姓(古音读作miē),颛顼帝(zhuān xū)的裔孙白公胜之后,以封邑名为氏。

相传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

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

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

公元740年,荆王熊通自封为武王。

他的儿子于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

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

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

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

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

宋、明时期分布于今河北、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的一些地方。

白姓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

由上可见,“白侯”最初源于因姓而命名的地名。

这可能与历朝移民有关系,一方面许多姓氏由地名而来,另一方面姓氏名又被用来做了地名,这是小农经济生产阶段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侯”字含义的演进:

在明嘉靖至康乾年间的《大埔县志》(摄制本),“侯”字被改作“堠”字。

堠乃封建时代用以抵御外侵所置的防卫设施。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县令宋嗣京编《埔阳志》刻本(摄制本)之“地纪”对白堠辖置作如下记载:“白堠社;车头方圳头方窟背方西山下下村方坪头方曲滩方南阳方溪背坪九龙亭(溪南);石边上梅树滩鱼梁坪张田坑五斗背凹头方田心方山蜜赤竹(溪北);又旧寨村松柏坑乌石坑师姑坪石镬村(白堠);原分为溪南社溪北社并白堠社为三社,今并为一社”。

“侯”改“堠”音虽同但原义尽失。

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杨之徐倡将“白堠”的“白”字头上加一横成“百”字,又把“堠”字的“土”旁弃之仍为“侯”字,意在“白侯辖地,出百位封侯”(民国《大埔县志》)。

(侯:古代爵位的第二等,至清代仍沿用。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五等”)自此起在清代中末年部分乡民遂喊白堠为百侯,并趋于稳定,至民国大埔辖置也就改百侯名人志。

地名的音、形、义三要素中,音与形承担着地名的交往功能,体现其现实的使用价值。

“义”则蕴藏着该地理实体命名时所具有的各种人文地理特征,体现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潜在价值,是地名的灵魂。

因此,在现实应用上,我们要把义的继承和发扬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上。

百侯地名由宋末的“白堠”这一简单的姓氏地名演化至清中末期饱含历史文化内涵的“百侯”,从中可看到先祖对我们这片土地的期望,是百侯镇宝贵的地名遗产。

百侯素有“文化之乡”之称。

清康熙初年,侯南进士杨之徐三个儿子均为翰林。

清末,废科举办新学,侯南步梯小学是全县最早兴办的学校。

民国十四年创办私立百侯中学,积极推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输送了大批人才。

百侯幼儿园办于抗战前,名闻全国。

全镇有幼儿园2间,完小9间,中学1间,有中心卫生院1间,还有焕昌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杨隆生艺术馆各1座,是省体育先进镇,镇文化站还被评为省一级文化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与下方留言删除。

原文链接:http://www.hbxnews.com/g-y-w-j.html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3663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从前,时光很缓,车马很慢,一生又很短,外面的世界又那么大,看不到多少美丽的风景。而今,河北新闻带你看遍大好山河,万般璀璨。
扫码关注
联系方式
电话:
官方微信:sqwc66
Email:1727058@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4 河北新闻网 Inc. 苏ICP备2023053670号

页面耗时0.2633秒, 内存占用1.74 MB, 访问数据库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