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9年10月,上海有三个港口,有外高桥、吴淞码头和洋山深水港。
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上的一个河口港,可以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
以及上海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置提供了有利条件,长江和黄浦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入港的宽度和大量船舶抛锚的空间。
由于越来越多生产商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中国西部及内陆设厂,上海预计未来五年的吞吐量年均增速将在10%左右。陈戌源表示,西部及内陆地区制造业产量增加将惠及上海。
扩展资料:
名称由来
上海,春秋属吴国,战国先后属越国、楚国,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
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上海简称“沪”。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参考资料:
原上海港务局有14个作业区,1986年体制改革后,全部改名为港务公司,上海港务局第一装卸作业区简称上港一区(上海港东昌港务公司)各作业区以就近的路名或地区命名。分别是上港一区(上海港东昌港务公司)、上港二区(上海港民生港务公司)、上港三区(上海港汇山港务公司)、上港四区(上海港木材港务公司),上港五区(上海港高阳港务公司)、上港六区(上海港开平港务公司)、上港七区(上海港煤炭港务公司)、上港八区(上海港新华港务公司)、上港九区(上海港张华浜港务公司)、上港十区(上海港军工路港务公司)、上港十一区(上海港共青港务公司)、上港十二区(上海港复兴船务公司)、上港十三区(关港)、上港十四区(上海港宝山港务公司)。
上海洋山港区的岛屿是归属浙江的。上海租借了这些岛屿,建的洋山港,上海洋山港所属浙江嵊泗管辖,并不是上海的区。上海洋山深水港位于杭州湾口外的崎岖列岛,由小洋山岛域、东海大桥、洋山保税港区组成,于2005年12月10日开港。
在业务上属于上海港港区,行政区划属于浙江省舟山市的嵊泗县。洋山港港区规划总面积超过25平方公里,包括东、西、南、北四个港区,按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自2002年至2020年分四期建设。
上海洋山港的选址优势
优势一具备建设-15米水深港区和航道的优越条件。洋山海域潮流强劲,泥沙不易落淤,海域海床近百年来基本稳定,优势二能确保船舶航行及靠离泊安全。港区工程方案经过模型试验反复论证,表明工程实施后,对自然条件基本无影响。
能维持原有水深,而且大小洋山岛链形成天然屏障,泊稳条件良好。优势三工程技术经济可行。工程水域地质条件良好,具备建港条件;另外,建设长距离跨海大桥世界上也有先例,优势四符合世界港口向外海发展的规律。
上海金山港口,五代十国前,古金山港位于大、小金山附近。南宋时期,因海岸内坍而废。明嘉靖以后,漴缺成为海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曾在漴缺港设立海关,后因沙滩外涨,遂失去海港条件。半年后,海关迁上海。此后,境内以金卫、朱泾、张堰等内河港口为货物主要集散地。1985年,金山境内共有大小港口15个,其中以金山卫港(也称石化总厂港)和朱泾港为最大;大小码头120个,其中年吞吐量在万吨以上88个。总吞吐量804万吨。
金山卫港 宋元时期,浙水东流,松水南注,都通过青龙港入海,位于青龙港畔的篠官镇(即后来的金山卫)遂成为海港,入贡和行商的船舶,包括外国商船大多在此集散,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设金山卫,又兼为军港。明成化年间,青龙港堵塞,金山卫沿海逐渐形成滩地,失去海港条件,成为内河港口。清雍正四年(1726年),金山建县,设县治于金山卫,仍为县内粮、盐集散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移县治于朱泾镇后,港口进一步衰落。1972年,兴建上海石油化工总厂,金山卫港开始复苏,年吞吐量为7.75万吨。翌年,西门、北门、南门等内河装卸码头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吞吐量超过百万吨,1985年达到314.5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港区内现有年吞吐量万吨以上的内河码头9处,码头岸线总长度2434.5米,泊位58个,其中百吨级泊位有26个。货物堆场有效面积为72698平方米,堆存量1O万余吨;其中仓储面积17020平方米,堆存量2万余吨。机械化程度达99%以上,为境内最大的内河港口。
朱泾港 朱泾镇东有掘石港,西有秀州塘,南有胥浦塘,北有小泖港,市河横贯东西,中官塘纵贯南北,水路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移县治于此后,朱泾港遂成为主要港口。民国26年(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占县境,该港顿为衰落。解放前夕,客运虽比抗战时期有所发展,但货运吞吐量甚微。
解放后,经济复兴,港口得以发展,装卸码头由自然缓坡或阶梯形改建为石砌驳岸和钢筋混凝土排桩结构。装卸操作逐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1960年起局部转入机械化作业。1975年港口吞吐量为86万吨。1985年,港区有1个客运码头、20余个货运码头,岸线总长度2230.5米,泊位64个,货物堆场总面积12.2万平方米。年吞吐量139.4万吨,是1956年的14倍。
朱泾内河客运码头,位于金山大桥南、掘石港西侧。建于民国9年(1920年),初为木质,年客流量6万人次。1963年改建为垂直驳岸码头,岸线长23米,占地368平方米。1986年3月新建候船室,占地92平方米,每天有8班客轮停靠,年客流量约9万人次,为县内第二大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与下方留言删除。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1727058@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